僅供參考!!
源自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小柴胡湯,中醫(yī)十大名方之一,具有和解少陽、和胃降逆、扶正祛邪的功效。流傳至今,小柴胡湯依舊備受寵愛。但小柴胡湯的作用,很多人卻未真正全部領(lǐng)悟,尤其當(dāng)小編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,恍然大悟:原來小柴胡湯的功效那么強大,此前都不知!具體有哪些功效?不妨一起來看看吧!
【方劑組成用法】
柴胡半斤,黃芩三兩,人參三兩,半夏半升(洗),甘草(炙),生姜各三兩(切),【遛棗兒之棗之緣】(大棗)十二枚(擘)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不嘔者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樓實一枚;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,栝樓根四兩;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;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;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枝三兩,溫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,干姜二兩。
【經(jīng)典原文匯要】
1.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
2.傷寒五六日,中風(fēng)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心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3.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(jié)于脅下。正邪紛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。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,小柴胡湯主之。服柴胡湯已,渴者屬陽明,依法治之。
4.嘔而發(fā)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5.傷寒四五日,身熱,惡風(fēng),頸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6.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(dāng)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;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7.傷寒中風(fēng)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(fù)與柴胡湯。必蒸蒸而振,卻復(fù)發(fā)熱汗出而解。
8.本太陽病不解,轉(zhuǎn)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干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
9.若已吐、下、發(fā)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10.陽明病,發(fā)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滿不去者,與小柴胡湯。
11.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
12.陽明中風(fēng)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干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后腫,刺之小差。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(xù)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
13.婦人中風(fēng),七八日續(xù)得寒熱,發(fā)作有時,經(jīng)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(jié),故使如瘧狀,發(fā)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
14.太陽病十日已去,脈浮細(xì)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。設(shè)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15.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(fā)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(fù)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(fā)熱汗出而解。
16.太陽病,過經(jīng)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。嘔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,下之則愈。
17.傷寒差以后,更發(fā)熱,小柴胡湯主之。
18.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(xì)者,此為陽微結(jié)。必有表,復(fù)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里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(jié),不得復(fù)有外證,悉入在里,此為半在里、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。設(shè)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19.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(fēng)寒,手足溫。醫(yī)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脅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,后必下重;本渴飲水而嘔者,柴胡不中與也,食谷者噦。
【臨床經(jīng)驗附識】
1.胸脅苦滿(胸脅內(nèi)脹滿,心下發(fā)硬,甚則肋弓下壓痛),腹力中等,或發(fā)熱,或嘔吐,或口苦咽干,或頭痛,或不能食,或眩暈,或頸項強,或鼻流涕,或咳嗽,或黃疸,或口干舌燥(加石膏),或咽痛(加桔梗),或濁痰(加桔梗),或便溏(加茯苓、白術(shù)),或汗出,或肢酸乏力,或手煩熱,或噫氣(加代赭石),或脫發(fā),或蕁麻疹,或濕疹,或皮炎,或疣,或淋巴結(jié)腫大者……
2.發(fā)熱,恰值月經(jīng)適來或適斷之時,寒熱往來,出現(xiàn)精神癥狀,如煩躁、抽搐、哭笑、譫語、神志不清等,或晝?nèi)彰髁硕揭雇砩裰静磺宓取?/P>
3.不饑不食證,屬柴胡證者。
4.凡病具有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食、心煩喜嘔四種證候之一,屬半表半里熱證者,即可用本方治之,不必悉具。
5.陽明病發(fā)潮熱,大便溏或腹瀉,小便自可,胸脅苦滿者。
6.嘔而發(fā)熱,屬半表半里熱證者。
7.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苔白者。
8.諸黃,腹痛而嘔者(加赤芍),或胸脅苦滿而渴者(加天花粉)。
9.四肢苦煩而頭痛者。
10.病休作有時,屬半表半里熱證者。
11.肝脾腫大、肝囊腫(加牡蠣、丹參)。
12.頸淋巴結(jié)炎或結(jié)核、頜下腺炎(加蜈蚣、夏枯草)。
13.腮腺炎(加蛇蛻)。
14.腹股溝淋巴結(jié)腫大(加木鱉子)。
15.陽證盜汗(加石膏)。
16.發(fā)熱、干嘔等之屬陽證,審之不是表證,又不是可下之證者(加石膏、黃連等),此時雖無胸脅苦滿等柴胡證,也可隨證選用小柴胡湯加味或大柴胡湯加味治之。
17.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者。
18.咽干、喉塞、亡血家、淋家、衄家、瘡家、動氣等應(yīng)汗之證而不可汗者。
19.搖頭風(fēng)[(頭陣發(fā)性顫動)加防風(fēng)]。
20.斜視、復(fù)視(加菊花)。
21.少兒手足口病(用本方加石膏合甘草瀉心湯)。
22.甲狀腺腫大之陽證者(加牡蠣、玄參、大貝母)。
23.肺膿腫、干性胸膜炎(本方去半夏、人參合葦莖湯,加瓜蔞)。
24.乳兒便秘,無里實證者。
25.耳下腺炎、中耳炎、淋巴結(jié)炎之熱證者(合枳實梔子湯)。
26.咽干口苦,食欲減退者。
27.流感熱退后,食欲不振,咳嗽者。
28.咳嗽胸痛,黏痰不易咯出者(合小陷胸湯)。
29.急性甲狀腺炎,見甲狀腺紅腫疼痛、發(fā)熱者(加牡蠣、石膏)。
30.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腫脹而發(fā)熱,舌苔白,食欲減退者(加桔梗、石膏)。
31.急性化膿性淋巴腺炎(加石膏、蜂房)。
32.結(jié)核性淋巴腺炎(加夏枯草、牡蠣、玄參、貝母)。
33.耳聾、耳鳴,胸脅苦滿者(口渴加石膏)。
34.外耳道炎、急慢性中耳炎、急性乳突炎,發(fā)病后經(jīng)過數(shù)日,咽干口苦,舌苔白者(渴或流膿者加桔梗、石膏)。
35.鼻炎、鼻竇炎、扁桃體炎,而有胸脅苦滿者(口渴加石膏)。
36.扁桃體肥大癥,或因之引起的鼾聲,胸脅苦滿者(加桔梗、石膏)。
37.產(chǎn)褥熱(加黃連、黃柏、桃仁、生地黃)。
38.蕁麻疹,胸脅苦滿者。
39.紅斑狼瘡(加黃連、生地黃)、帶狀皰疹、脫發(fā)、禿發(fā),胸脅苦滿,體質(zhì)稍弱者。
40.肝脾腫大(加鱉甲)。
41.外感表解而發(fā)熱不退,口干舌燥者(加石膏、黃連等)。
42.發(fā)熱,不欲食而口苦,頭疼者(加石膏、黃連等)。
43.小兒肺炎,汗出而喘,不欲食者(加石膏)。
44.乳腺炎,疼痛發(fā)熱者(加石膏、黃連等)。
45.小兒咳喘,服麻杏甘石湯后食欲不振者。
46.無太陽證、無陽明證、無太陰證,但食欲不振者。
47.陰部濕疹、陰部瘙癢,胸脅苦滿者。
48.本方證熱者(加石膏)。
49.陰部瘙癢,非陰證者。
50.經(jīng)期相關(guān)性精神疾病(隨證合桂枝茯苓湯或桃核承氣湯或抵當(dāng)湯)。
51.經(jīng)前期緊張綜合征(隨證合桂枝茯苓湯或桃核承氣湯或抵當(dāng)湯)。
52.頭兩側(cè)脹而鳴響,脈弦者。
53.兩耳紅腫痛甚,口苦咽干者。
54.本方證而發(fā)熱者(重用柴胡劑量)。
55.哮喘、氣管炎,咽干口苦、咽喉有痰卡他不利者(合半夏厚樸湯)。
56.大柴胡湯證,而腹力稍弱,胸脅部位抵抗稍輕者。
57.肝癌、膽管癌、肝硬化,伴黃疸者(加當(dāng)歸、茯苓、白術(shù)、茵陳、枳實)。
58.黃疸,或肝脾腫大,虛證,飲食減少者(加當(dāng)歸、茯苓、白術(shù)、茵陳、枳實)。
59.水腫,胸脅苦滿者(合五苓散)。
60.流感發(fā)熱解后,不思食者。
61.胸脅部或胸背部痤瘡(隨證合大青龍湯或葛根湯加石膏等)。
62.半身麻木、半身冷、半身熱、半身有汗、半身無汗等(隨證合抵當(dāng)湯或當(dāng)歸芍藥散)。
63.發(fā)熱,非太陽病、非陽明病,亦非三陰病者。
64.過敏性鼻炎,胸脅苦滿者(去人參、生姜、大棗,加五味子、干姜、細(xì)辛、茯苓)。
65.惡寒或發(fā)熱,鼻涕如水,吐涎沫,似小青龍湯證,然胸脅苦滿者(去人參、生姜、大棗,加五味子、干姜、細(xì)辛、茯苓)。
66.頭面部帶狀皰疹(合五苓散)。
67.妊娠嘔逆(加香附、砂仁)。
68.疑似妊娠(加香附、烏藥、蘇子),服后體適者為妊娠、經(jīng)來者則非妊娠。
69.中耳炎流膿水(合苓桂術(shù)甘湯、排膿散及排膿湯)。
70.手顫,陽證者(加厚樸)。
【前賢方論擷錄】
《傷寒后條辨》:方以小柴胡名者,取配手少陽之義也。至于制方之旨及加減法,則所云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盡之矣。方中以柴胡疏木,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;黃芩清火,使半里之邪得從內(nèi)徹;半夏豁痰飲,降里氣之逆;人參補內(nèi)虛,助生發(fā)之氣;甘草佐柴、芩,調(diào)和內(nèi)外;姜、棗佐參、夏,通達(dá)營衛(wèi)。相須相濟,使邪不至內(nèi)向而外解也。至若煩而不嘔者,火氣燥實逼胸也,故去人參、半夏,加瓜蔞實也。渴者,燥已耗液逼肺也,故去半夏加瓜蔞根也。腹中痛者,木氣散入土中,胃陽受困,故去黃芩以安土,加芍藥以戢木也。脅下痞硬者,邪既留則木氣實,故去大棗之甘而緩,加牡蠣之咸而軟也。心下悸、小便不利者,水邪侵乎心,故去黃芩之苦寒,加茯苓之淡滲也。不渴,身有微熱者,半表之寒,尚滯于肌,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也。咳者,半表之寒,湊入于肺,故去參、棗,加五味子,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,雖肺寒不減黃芩。郁而不升,故以小柴胡治之,所謂升、降、浮、沉則順之也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選自《經(jīng)方大用》(中國中醫(yī)藥出版社出版,趙俊欣,趙志達(dá)著),最終解釋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